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计委批准并资助建设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于1987年建成并向国内外开放。首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王迅院士,首任实验室主任为王鼎盛院士。林彰达,王恩哥,薛其坤,高世武,郭建东曾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薛其坤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孟胜研究员。
实验室拥有一支精英的科研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2名,在站博士后15名,在读博士生73名,硕士生49名。研究团队以青年人为主。
实验室以物质表面和界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高精度原子尺度实验工具,与理论方法密切结合,开展与信息科学、纳米科学和能源科学有直接联系的材料制备、物性表征、功能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当前研究集中于发展原子级精度控制方法制备低维与纳米结构,发展多种自由度、高分辨率新型表征技术,以此为基础研究表面/界面各种局域效应及其集体行为、微观结构/掺杂/缺陷等对体系宏观性质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电子激发态动力学特征等。实验室设六个课题组和一个独立运行课题,研究内容包括:
- 低维结构物性调控及其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
- 凝聚态中的原子过程
- 氧化物人工低维结构的生长与性能调控
- 关联材料表面与界面的研究
- 低维量子材料的分子束外延和电子态调控
- 表面激发动力学和能源应用
- 关联量子材料的超快光谱与超快动力学
在鼓励原创性基础科研工作的同时,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研究任务和战略性技术储备需求,努力促进各课题组学术方向的凝聚和合作。实验室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B类专项等。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关联材料界面量子态耦合机理研究与调控”与“凝聚态物质的激发态探测与调控”;作为负责人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激发态调控的理论设计与实验检验”、“界面耦合量子态的调控与器件功能研究”、“界面耦合量子态的多尺度定量观测及方法研究”。
近五年来,实验室共发表文章300余篇,申请专利数十项,在表面物理相关学科的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一致认可,曾多次获得集体和个人重要奖项,如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5年),德国洪堡基金会(AvH)洪堡研究奖(王恩哥院士,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薛其坤院士,2006年和王恩哥院士,201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称号(王恩哥院士,2008年)。
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分注重为研究工作者们提供广阔自由的交流空间,着力搭建和谐一流的科研平台,为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奠定基础。实验室成立至今有5人(王鼎盛、薛其坤、王恩哥、徐红星、贾金锋)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5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实验室与国内外专家积极合作,共同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推进相关领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近年来实验室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深入,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重要的交流合作基地之一。